中略導讀
11月初,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CCWE)主任李稻葵在“人文清華講壇”中發表主題為“中國經濟:新時代、新思維”的演講。(本文根據演講內容整理)
1
中國經濟在新時代的三個特點
特點一:超大規模的實體經濟
今天跟大家交流這個話題大家可能比較關注,就是新時代的中國經濟有什么特點、有什么挑戰,需要怎樣的新的思維。這是十九大勝利閉幕之后大家特別關心的一個重大話題,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關于這個重要話題我個人的一些想法。
先談談什么是中國經濟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毫無疑問也進入了新時代,那么這個新時代有什么特點呢?有非常多的特點,我想怎么能夠高度、概括、凝縮地跟大家交流呢,我總結出三個比較有意思的新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什么?咱們看一張圖,這張圖不是清華校園,那怎么一夜之間搞得遍地都是共享單車呢?共享單車的背后是什么?當然你可以說有智能手機、互聯網、微信、支付寶,這些是肯定的,但是還有一件事你們想過沒有,這么多共享單車幾乎是一夜之間蹦出來了,它反映的是咱們中國人至少生產自行車的能力是很強的,甚至于過剩的。事實上咱們國家生產自行車的生產量在全球至少占一半,而且生產能力還用不完,所以中國經濟的第一大特點我總結為超大規模的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的規模非常之大,下面這張圖是中國、美國、日本這三個經濟體刨除服務業、華爾街、金融業、律師服務之外,實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的產量。
上面那個藍線是咱們中國經濟,現在已經是接近6萬億美元了,咱們總體經濟規模12萬億,遠遠比美國高了。2001年的時候,美國的實體經濟是中國的3.7倍,日本的實體經濟比咱們還高一點。
上面這張圖藍的部分是中國實體經濟的規模,現在咱們實體經濟的規模是美國的1.3倍,不是多一點兒,是多30%,比日本就多更多了,你看這個圖,咱們是右邊的藍的,黃的是日本,日本整個經濟的規模,自從2010年被咱們超過去之后,現在只剩下不到咱們一半了。當然我這里強調的是實體經濟的規模,所以實體經濟,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的產量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點。
同時,咱們的儲蓄非常多。打個比方,假如咱們中國經濟是個家庭的話,這個家工作很努力,經常周末不休息,晚上還加班加點。這個家庭每年至少40%的生產出來的產品和服務它自己消費不了,然后就儲蓄了,儲蓄是經濟增長之源。
講一個例子,中國明朝的時候,增長速度你們知道嗎?你們可能猜不到,我們做了仔細的研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團隊花了13年時間,專門研究明朝,后來又算了北宋、清朝的整個經濟結構和經濟規模。我們發現,從北宋到明朝、再到清朝,增長速度每年也就是0.3%左右,當時的儲蓄好的年份3%,經常是負儲蓄。為什么?因為打仗帶來了災年,得把耕牛殺掉,為了保命,那叫負儲蓄。所以今天中國經濟儲蓄非常多,儲蓄非常重要,它是經濟增長之源。
我算了一下,從本世紀初到現在,股市高高低低,最高的時候到了5000多點,中間又起來一下,3000多點,現在回到了3000多點。這個過程我算了一下,這17年,大概平均每年3%點幾的回報率,不算高。為什么股市起不來呢?原因非常多,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不分紅。上市公司是掙錢的,掙了錢不分紅,我們的分紅率在全世界幾乎是最低的。所以上市公司事實上掙了很多錢,用我們的話來講是作為企業未分配利潤,這部分也是中國經濟的重大的儲蓄的來源,這叫企業儲蓄。事實上企業儲蓄的比重比百姓的儲蓄還多一點,中國經濟的整個的國民儲蓄一半以上是企業儲蓄。其實還有一幫人,可能是非常非常重要,比我們普通的城市居民的儲蓄還多的,那就是中國的農民。中國農民怎么儲蓄呢?中國的農民按理說應該是從中國工業化過程中能夠獲得紅利的,所以農民兄弟也是我們國民儲蓄的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大特點:儲蓄高,實體經濟規模超大。
特點二:要素相對成本大逆轉
新時代的第二個特點,是要素相對成本的大逆轉。這張圖是我們一個重要的電器生產商的無人車間,見不到人,全是機器。還有什么有意思的變化呢?下面還有一張圖,京東做實驗,無人機送貨,無人機這種技術已經成型了,說明咱們中國經濟的技術獲得能力很強,技術不貴了,資本也不短缺了。
剛剛的無人車間說明什么?說明中國的資本量現在大幅度上升了,每一個工人的背后跟著機器、跟著設備、跟著他的工具大幅度上升了。
我們算一筆賬?我們中國經濟過去十幾年,勞動力幾乎沒有增長,勞動力現在少了,資本上去了,這是中國經濟新時代的一個重大特點。我們已經不是一個資本和資金短缺的國家了,相反我們是資金和資本相對充足的國家,這是一個新時代的特點。
同樣的土地價格,過去十幾年翻了一番,土地價格上去了,資本的相對成本下來了,勞動力的價格上去了。還有環保的成本上去了。
特點三:新時代國民需求的高端化、多元化
中國經濟的第三個特點是新時代國民的需求高端化、多元化。下面這張圖講的是月嫂的需求。生孩子、養孩子,我們的父母很簡單,現在則兩三個月嫂看著,高端需求多了,現在嬰兒都比我們那個時候幸福啊。
再有一個,如果國內滿足不了國人的高端需求,國人就出國。比如美國的“黑色星期五”,就是11月第三個星期四,過完感恩節,早上買東西,門一開,中國的消費者、旅游者排在第一個,這就是中國消費者給人家的沖擊,這也是國內高端需求沒有滿足大家而留下的挑戰,這也是我們經濟的挑戰。
寶馬汽車全球最大市場是中國,超過美國,在中國市場上熱賣的車型是中高端車型,5系,但在美國熱賣的是低端車型,3系??梢娭袊南M在升級,中國的消費已經占到了我們GDP的47%,每年能夠上0.7、0.8個百分點。消費這幾年是拉動增長的,但是我們還沒有滿足。怎么能夠讓產業升級,把不斷升級的需求留在國內,進而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這是我們中國的挑戰。
2
三大里程碑式展望
十九大是全球矚目的重大政治事件,也給中國的百姓勾勒了一個偉大的未來發展宏圖。對于十九大后的中國經濟,我特別關注2020年、2035年、2050年這三個時間節點。
第一個節點,到2020年,我們應該非常接近世界銀行所定義的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到那時,中國的人均收入應該能夠達到1萬美元。
我們國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然遠遠不止收入水平這一項,按照購買力平價來看,到2020年中國發展水平會接近美國的三分之一,這對一個大國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到了2020年,中國人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沒有拖全球經濟發展平均水平的后腿。
從另一個維度看,2020年絕對不止是收入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全面消滅貧困,從過去非常貧瘠的生活條件很惡劣的農村,轉向現代化的比較富裕的新農村。另外在民生問題上要解決百姓的一些痛點,比如就診看病。醫院要多從患者的角度著想,提升患者的幸福感。
第二個節點,到2035年,中國將跨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在民眾的生活水平、人均發展的水平、國家的富裕程度上,我們將進入人口超過500萬的中大型國家的30強,人均GDP達到美國的50%。這個數字是非常有意義的,根據我們的分析,如果一個國家發展水平能夠達到全世界大國發展最高水平的50%以上,也就是說達到美國的50%以上,這個經濟體就比較穩定了,國家經濟的“身體”就足夠強壯了。所以到2035年,根據十九大報告,中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現代化”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水平,還有民生、法治以及百姓的文明程度和心態等等。
第三個節點,到2050年,中國將進入中大型國家20強,人均GDP將占到美國的70%,人均收入水平相當于法國。我們的國家還有很多地方和法國的埃菲爾鐵塔、盧浮宮一樣,具有全球吸引力,那時的中國會更有魅力。
3
中國經濟新思維:未來需應對六大挑戰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絕對不是敲鑼打鼓、輕輕松松就能夠實現的,一定要做出艱苦付出的思想準備。哪些地方需要艱苦付出?要迎接的挑戰是什么?又需要什么樣的新思維呢?
首先一定要嚴防系統性的、區域性的金融風險。看一下世界金融危機的教訓,最直接的就是出現了系統性金融風險。2017年7月份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一個關鍵詞就是“穩定”,堅決不能發生風險,這是底線。
中國目前的主要金融風險是流動性較大,大量的金融資產是以流動性很強的存款跟現金的形式存在,折算成美元是23萬億美元,而央行手里只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只要有1/6的人不相信中國的金融體系,準備要出國,我們的金融就會出現問題。所以在我看來,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中國資金跨境的流動都需要加強管理。
其次就是在解決發展不平衡的過程中,尋求新增長點。發展不平衡我們有很多表現,有社會層面的,包括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目前就經濟層面來講,現在表現為區域發展不平衡。
舉一個例子來說,中國經濟跨地區之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江蘇省是人均GDP最高、人均生活水平最高的省份,而鄰居安徽省到目前為止是全國人均發展水平倒數第六,這顯然是不平衡的。如果安徽省能夠利用好自己的優勢,實現中部崛起,那么它的增長速度就能夠提升起來,這恰恰是中國經濟一個重要的增長點。事實上過去3、4年,安徽省的增長速度確實非常高,合肥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典型。
第三,要提高勞動力素質。大家都知道,快遞小哥每個月的平均收入比清華大學本科畢業的學生高多了,但是我認為他們是最應該有憂患意識的一群人。因為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說到底是勞動力跟勞動力的競爭,同樣的裝配線,同樣的流程,中國的勞動力能不能干得比發達國家強,能不能夠讓工廠的生產能力永遠留在中國,這是關鍵。說到底,要提高勞動力的生產效率,要提高工作能力。
未來還有一個競爭,是人跟機器的競爭,我覺得十年內恐怕有很多類似快遞的工作會被機器所代替,為避免出現科技陷阱,一定要提升勞動力的教育,提升人跟人之間服務的能力。
當前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中國有較大比例的勞動人口沒有讀過高中。盡管我們大學毛入學率超過了40%,但是在一線工作的勞動大軍中,還有一部分沒有受過高中階段的教育。所以要想辦法,政府要給點補貼,做出相應的政策。市場跟國家的行政手段、政策手段同時發力,讓大家多學點軟技能,比如心理學、歷史、外語等等,適應未來的人類社會、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
第四,要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我們人口在加速老齡化,到2035年中國就是一個老齡化的社會了。我們會不會出現像美國那樣醫療花費在GDP中的比重達到18%?這會給經濟背上較重的包袱。同時,我們也不能完全靠家庭養老,如果靠家庭養老,坦率來講再過20年,年輕人會時不時收到家里老人的電話需要回家照顧老人。所以我們必須要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高效的養老體制,要有制度創新,社會跟家庭、道德跟法律、市場跟行政多管齊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
第五個挑戰也非常明顯,投資要謹慎。走出去投資,這其中的學問很大。在新型開放發展戰略上,不能僅僅把儲蓄配置在美國的資產上,不能像當年日本一樣匆匆忙忙一窩蜂地出國購置資產,那樣一定會吃虧的。我一直呼吁,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走出去是應該的,但是一定要謹慎,不能辦傻事,不能留下“錢多、人傻”的印象,被世界人笑話。
第六,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面對國際社會唱衰中國經濟的輿論,不僅要講中國的經濟故事,更要研究出中國自己的理論。理論上不去,理論講不圓,在國際上、在政策發展問題上就會永遠吃虧。
以英國為例,英國人在1775年時開始搞工業革命,同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國富論》被認為是經濟學的《圣經》,它的基本思想是自由市場經濟是自我平衡的,只要實行自由市場經濟,每個人的效率都將得到發揮,各國都會發揮比較優勢。亞當·斯密為英國創造了理論,不僅是理論,還是一種思想,影響了很多人,所以大家都覺得英國工業革命是世界的福音。后來大衛·李嘉圖也為英國施行自由貿易搖旗吶喊,英國當時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國家,它的經濟發展在學者那里找到了理論和思想,這是成功的案例。
再以德國人馬克思為例,他研究當時興起的英國資本主義市場的生產方式,他的結論有非常鮮明的斗爭性、實踐性,充滿了哲學的思考。他說,資本主義的制度是暫時的,不是永恒的,資本主義制度有它潛在的本質性矛盾。馬克思的理論給當時的工人運動提供了思想指導,是一種哲學的思考。他和亞當·斯密以及大衛·李嘉圖的理論不在一個層面,要高出一個層次。他是從這么多年各個國家的工人運動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實踐中提煉出來的。
英國人凱恩斯,那個時代頂尖的經濟學家,看到了自由市場經濟本身的沖突、矛盾,在1933年美國“大蕭條”時,工人大規模失業,有人想買東西,但是工廠又不能開工,這是一個巨大的矛盾。凱恩斯提出政府必須干預市場,這樣市場就可以運轉起來了。
美國內戰的結果是,搞貿易保護的北方戰勝了支持自由貿易的南方,這是完全背離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基本原則的。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美國從內戰結束到二戰結束,這段時間基本上沒有出現思想家以及經濟學家。直到二戰結束后,美國誕生了米爾頓·弗里德曼,他是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個很好的傳播者,非常會利用電視媒體等傳播渠道在美國到處宣傳自由市場經濟,這符合那個時代的精神,符合當時美國所主導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精神。
在這方面不成功的國家是日本,日本人將近30年的經濟衰退怎么來的?我愿意講一個觀點,也許有爭議,那就是經濟學沒搞好。日本人的優點是對待技術非常勤奮,精益求精,但是日本人的缺點是什么呢?思想層面沒有學到西方的精髓,沒有創新,所以這么多年日本幾乎沒有在理論上能夠講得圓的高級學者或者官員。日本這么多年一碰到匯率問題、貨幣政策問題、具體的體制問題,包括日本特殊體制問題,都講不清楚。
舉一個非常具體的例子,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最倒霉的是日本。當時日本借了很多錢給東南亞國家,日本非常希望東南亞國家能夠把這個錢還回來,但是日本人堅決不敢跟美國人討價還價。
所以我想說,我們的責任重大,中國未來的發展不光是要解決具體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把中國的理論講出來,為什么我們要這么做?為什么政府跟市場要同時使勁?過去我們成功的經驗在哪里?未來我們為什么要堅持這些經驗?為什么美國和歐洲會出現問題?要把這些從理論上講清楚,講不清楚一定會吃虧,一定會出問題,這是我們的責任。
》》返回列表
》》行業觀察
》》案例分析
》》深度解讀
本文地址:http://www.runlinweb.com/newsview.asp?id=380,轉載請注明出處。
修改時間:2023-11-29 1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