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略導讀:近日,國內兩位著名經濟學者張維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圍繞產業政策爆發了爭論。簡要回顧張林之爭,焦點在于“產業政策的存廢”之爭,實質上仍是市場與政府的關系之爭,根源則是兩種經濟學思想在中國的學術交鋒。張維迎與林毅夫“世紀辯論”七大焦點是什么?
一 、產業政策:該如何定義?
張維迎:較為狹義和具體。即政府以補貼或行政干預的形式,幫助某些特定產業優先發展。
林毅夫:較為廣義。不僅政府對企業的補貼等算作產業政策,政府根據可能的回報來配置有限的科研資源也算作產業政策。
二、創新:是否可預見?
張維迎:人類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所有重要的創新,所有因創新而成功的新企業,所有新產業的出現,都是不可預見的。因為創新的過程充滿一系列的不確定性。這意味著我們沒辦法對新產業、創新做任何規劃,實現創新的唯一途徑是經濟試驗的自由,而不是通過產業政策將自己鎖定在預定路徑上。
三、技術進步:是企業家精神在推動,還是政府支持在推動?
張維迎:產業政策與企業家精神存在矛盾。社會進步和人類富有的本質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需要依靠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來源是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
林毅夫:基礎科學的革命不受企業家精神的影響,是政府支持的科學家在推動。企業家的創新主要是在產品層面的創新,或者技術運用方面的創新,這些創新建立在基礎科研和公用技術的突破之上,而基礎科研和公用技術的突破大多是政府支持的。
四、“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政府應不應干預市場?
林毅夫: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所謂有效市場是指,具備能夠很好反映各種要素相對稀缺性的價格體系的充分競爭的市場。所謂有為政府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需要給企業家以必要的激勵,更重要的是要完善交通、電力、港口等硬的基礎設施和法律、法規等軟的制度環境的建設。對于發展中國家,產業政策之所以需要是因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不僅需要企業家的個人努力,也需要政府幫助企業家解決企業家自身所難于客服的外部性和相應軟硬基礎設施完善的協調問題。
張維迎:政府的核心職能是保護知識產權,但最重要的職責則是法治,維護市場游戲規則的公正。政府行為超出了這個范圍,就不可能出現一個“有效市場”。
五、五種類型:產業政策應否分類?
林毅夫:當前中國的產業可以分成五種不同類型,分別適用不同的產業政策。五種類型即追趕型產業(汽車、高端裝備業、高端材料)、領先型產業(白色家電、高鐵、造船)、退出型產業(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鋼筋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建材行業)、彎道超車型產業(信息、通訊產業的軟件、手機)、戰略性產業(大飛機、航天、超級計算機)。
對追趕型產業,政府應支持海外并購或吸引發達國家高端制造業到中國來。
對領先型產業,政府應支持其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所需的基礎科研。
對退出型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政府應支持其轉移海外(如非洲),對產能過剩的建材行業,政府應支持企業以直接投資的方式將產能轉移帶“一帶一路”沿線基建投資需求大的發展中國家。
對彎道超車型產業,政府可以提供孵化基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風險投資、制定優惠的人才和稅收政策,支持創新性人才創業。
對戰略性產業,應由中央政府財政直接撥款來補貼。
六、比較優勢:應如何發揮?
林毅夫:經濟發展要利用比較優勢,同時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來利用比較優勢。
張維迎:市場是最有效發揮比較優勢的制度。所有的市場交易都是基于比較優勢的,企業家更是發現比較優勢的天才。
七、“吃螃蟹的企業家”:政府應該給予補貼鼓勵嗎?
林毅夫:政府應該對某些產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進行補貼。
張維迎:政府既不應該阻止任何人吃螃蟹,也沒必要為吃螃蟹買單,那會誘使許多人假裝吃螃蟹,但實際不過是拿出吃螃蟹的姿勢啃饅頭。
(文章來源:宙說)
本文地址:http://www.runlinweb.com/newsview.asp?id=201,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