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于齊梁時期文學理論經典《文心雕龍》,針對當時的文壇玄風泛濫、過分追求文辭藻飾的形式主義趨向,悖離優秀傳統,使得“詩、騷之體”“建安風力”盡矣的亂象,作者劉勰提出了正末歸本的命題。這雖然談的是“文心”,但是對于當前業界對于互聯網思維的熱議,不乏啟發意義。在“互聯網+”的熱潮中,人們對互聯網思維各有各的理解,“至家家有制,人人有集”,難免有濫竽充數的誤導,亟需要“正末歸本”。
互聯網思維中的本與末
劉勰在《宗經》篇中感嘆“楚艷漢侈,流弊不還”之后,試圖通過對歷史的梳理完成“正末歸本”的任務。他所謂的“末”,是指當時文風澆薄,“逐末之儔,蔑棄其本”;“本”應當是指能夠像圣賢那樣反映生活的本質。這就如同我們當前到處都在談互聯網思維,如果只是追逐成功的表面,雖然熱鬧,對企業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卻有害無益,即所謂“遂使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貴風軌,莫益勸戒”。這至少說明,互聯網思維中存在著本與末的區別。
應當承認,由于傳統經濟在“互聯網+”中的華麗轉身沒有統一的模式,人們對什么是互聯網思維至今也莫衷一是。其中難免魚龍混雜,出現一些對互聯網思維的“克隆”舍本逐末的現象??陀^地看,互聯網思維有其感性特征與理性特征。比如互聯網企業一般都具有提供平臺、免費模式以及羊毛出在“豬”身上等等經營特征,其中以雷軍提出的互聯網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流傳最廣。這種概括非常形象,感性的成分明顯多一點。然而,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之所以能夠避免曇花一現的命運,主要的還是依靠信用擔當;對各種壁壘、門檻、價位瓶頸的適當超越以及以眾為本。擔當、超越、以眾為本就屬于互聯網思維的理性特征,更接近互聯網思維之“本”。
作為一種概括總結,互聯網思維的感性特征與理性特征的揭示,原沒有孰是孰非的界限,只是觀察角度的不同,不必厚此薄彼。然而,一旦人們將對互聯網思維感性特征與理性特征的認識運用到實踐中,高下立分。比如在微商領域,一邊是好評不斷,一邊是電商集資騙局頻出。即便如此,正如劉勰評價當時的緯書是偽書,駁斥其混淆是非之后,仍然承認其在“末”的層面的作用:“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對互聯網思維“術”的層面的運用同樣如此,我們不能以“末”害“本”。實際上,互聯網思維在“道”的層面的積極意義,可以稱得上“既有益于經典,更有助文章”,為經濟結構的調整帶來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比如在2015年的“雙 11”中,阿里創下了日交易額912億元的記錄,顯示了內需的巨大潛力。
如果說互聯網思維的“本”與“末”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那么在運用中則具有“道”與“術”的不同作用。將其應有到經濟轉型中,就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需要搞清楚經濟轉型是道的躍遷還是術的變換。如果經濟轉型更重要的是前者,離不開道的躍遷;那么僅僅通過互聯網思維進行術的變換,即使能夠比過去有所改觀,也改變不了基本的格局。正如有研究者告訴我們的那樣,互聯網工具傻子也可以使用,但傻子使用還是傻子。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使屬于互聯網思維之“末”,也會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在互聯網思維的本與末的特征并存的情況下,作為從惡的包裝,就更具有蠱惑力、欺騙性。正因為如此,更需要強調“正末歸本”。
互聯網思維的歸本使命
盡管由于人們對什么的互聯網思維的認識有的抓住了本,有的追逐的是末;但是在經濟發展的歷程中,互聯網思維的出現在客觀上起到了“正末歸本”的作用,即對各種缺陷、弊端的超越。按照漢代思想家董仲舒的說法,傳統經濟中的缺陷、弊端與互聯網經濟的超越當屬于“前枉而后義”,如同任正非“一手把山寨公司變成了震驚世界的科技王國”那樣?!罢笔菍Α澳敝兄浮巴鳌钡某煞值男U?,而“歸本”其實也是歸正。
前面我們已經指出,超越是互聯網思維的一個理性特征,但是不能把超越簡單的理解為對傳統經濟的否定。正如任正非學生所說,在互聯網思維中,車子還是車子,面包還是面包。只不過其超越或者“顛覆”的是傳統經濟發展中的某些缺陷。更具體一點說來,這些缺陷指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摸著石頭過河中顯現出來的體制的壁壘,管理的短板,服務的滯后等等。有意思的是,互聯網思維所超越的某些缺陷一開始并沒有被認為是缺陷。比如在線下開一家實體商店,要交相當的房租,要繳納相應的稅費,要經過一定的中間環節。這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被認為理所當然。隨著市場經濟的廣泛滲透,經營者不堪重負;而電商的出現恰恰可以減輕上述負擔,對消費者同樣更為有利,產生了前枉后正的效果。
如果說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生產者更加貼近市場方面,互聯網思維“天然”承擔起了歸本使命,那么人們對互聯網經濟的認識也有一個前枉后正的過程:先認為是“枉”,后來才被認為是“正”,冠之以新經濟之名。按照馬云的說法,“傳統經濟對互聯網的態度經過四個'不'的歷程,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被ヂ摼W經濟剛剛出現的時候,被認為是虛擬經濟,參與者多是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年。他們在網上玩的把戲因為新潮而顯得另類;雖然受到草根的追捧,卻容易被認為是小兒科。直到互聯網經濟對既有市場份額的占有變成天量交易,才使人們不能不正視其存在,直到“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至于 “互聯網+”帶來的新的技術變革,更不容人們小覷。
劉勰所說的“歸本”, 在文學領域指的是回歸經典的規范;在更為基本的社會實踐中,農業社會的“歸本”則是指回歸農耕,體現的是對農業生產的重視。而互聯網思維的“歸本”,一方面指的是回歸市場經濟的應有規則,另一方面則是指回歸實體經濟。在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的一期節目中,主持人竇文濤認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透露著詭異氣氛;而積極的互聯網思維的“歸本”就是要去掉這種詭異氣氛,確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絕非讓“山寨”以新瓶裝舊酒,繼續套利。對實體經濟的“歸本”也不僅僅是對原有產業結構的簡單堅守,而是一種揚棄,構建產業新體系,將中國制造提升為中國智造。這在互聯網經濟向實體經濟的全面滲透中,表現的格外明顯。
“前枉而后義”須以正馭末
我們說互聯網思維“天然”承擔起歸本的使命,那是從生產力的進步角度而言的;然而這種使命并非能夠“天然”的完成,具體到特定的企業,通過互聯網思維的啟示完成轉型的任務,需要有切實的努力。即使進行“互聯網+”的改造,也并不是說大家都去做電商。相反,即使不做電商,只要能夠發揮互聯網思維中“正末歸本” 的基本精神,以理念創新引領實踐,同樣可以像華為那樣在“鳳凰涅槃”中殊途同歸。
走出互聯網思維“形似”階段,回歸和堅守創新精神的“神似”。如果說在“互聯網+”做電商是一種“形似”,那么關鍵在于不能止步于此,需要借助“互聯網+”實現創新精神的“神似”。即使需要在“專注、極致、口碑、快”上下功夫,也應該以正馭末。從總體上看,“前枉而后義”雖然算不上完美,但也可以“謂之中權”,既真正合乎時宜或情勢。實際上,互聯網經濟也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由不完善到完善需要“前枉而后義”的校正。況且,互聯網創新創業的形式并非一成不變,歷經了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O2O、智能硬件、黑科技等幾次浪潮。即便像IBM、GE、通用汽車與柯達這類曾經世界一流的OSM企業,一旦創新跟不上,照樣會被淘汰。
“前枉而后義”是相對于“先正而后枉”而言的,互聯網思維應當防止在“先正而后枉”中走火入魔?!跋日笸鳌辈煌耆侵笗r間概念,更多的是在反映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在傳統工業中進行“互聯網+”的改造無疑是正當的,可以稱得上是“先正”;但是在實際進行“互聯網+”的時候,如果追逐互聯網思維之末,“以最落后的經營方式在最先進的互聯網平臺上做著最野蠻的生意”,則屬于“后枉”。這種“先正而后枉”表面上看起來是在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不得己而為之;實際上是在以轉型作為自己“枉”的借口,掛羊頭賣狗肉,是對創新精神的褻瀆。只有排除了這種情況,才算得上“前枉而后義”,有望在互聯網思維中汲取正能量,不拘一格地走出自己的創新之路。
要想從“先正而后枉”的僥幸中走出來,誠實歸正,需要在“前枉而后義”中做出必要的犧牲,從而確立或者重新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轉型節點,即使是成功的企業家,也必須放棄過去熟悉的東西,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如果說私企過去在經濟粗放背景下可以帶病上路,那么在互聯網思維的沖擊下,必須要以歸零的心態再次踏上征途。須知在核心競爭力方面乏善可陳的企業,逐漸被市場淘汰是歷史的必然?!扒巴鞫罅x” 其實是一個重新洗牌的過程,與其被人顛覆,不如自己顛覆自己,敢于舍棄和犧牲既得利益,置于死地而后生;對于需要舍棄的部分應當視死如歸,以壯士斷臂的義舉完成“騰籠換鳥”的任務。企業以正馭末的邏輯只有一條:你可以創造多大價值,你就可以獲取多少財富。
作者: 張華強 來源: 國研網
本文地址:http://www.runlinweb.com/newsview.asp?id=107,轉載請注明出處。
修改時間:2023-11-28 11:35:37